Contact Us to Reach Chinese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Business Park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首页 园区库首页 园区库列表 新郑新港产业园

新郑新港产业园

市县级
园区面积:12.8 平方公里
园区电话:0371-67182082
主导产业: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
投资要素
上下游配套
基本信息
政策优势
产业分布
第三方服务
点评
  • 投资成本
  • 产业特色
  • 园区载体
  • 园区介绍
  • 园区新闻
  • 园区地图

投资成本

土地挂牌价格:30.0万元/亩起
(以实际政策为准)
投资强度:300万元/亩起
环保要求:税收要求:20万元/亩起
厂房出租价格区间:18 ~ 32 元/月•㎡厂房出售价格区间:38 ~ 59 元/㎡
写字楼出租价格区间:45 ~ 66 元/月•㎡写字楼出售价格区间:160 ~ 220 元/㎡

产业特色

园区介绍

新港产业园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及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极。园区加快特色转型,融入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浪潮。面对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挑战,新港产业园敢想敢闯敢试,园区自成立之日起便被赋予了开放包容的精神禀赋,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在招商引资、经济运行、基础开发、园区合作、基层管理等方面开发区始终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全力推进外资、外贸、外包齐头并进,对先进产业、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园区始终突出开放的平台,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园区地图

搜索当地供应商
按产业查找

园区信息

园区面积:12.8 平方公里园区电话:0371-67182082
园区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大道与人民路交会处 
主导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

经营成本

水价:2.75 元/m³商业用电:0.86 元/度
大工业用电:0.629 元/度工业电价(高峰):1.18 元/度
工业电价(低谷):0.409 元/度工业电价(平时):0.769 元/度
天然气:1.84 元/m³ (按季度调整)污水处理:0.95 元/吨
最低工资标准:1900 元/月普通工人:2690 元/月
土地使用税:应纳城镇土地使用税额=应税土地的实际占用面积×适用单位税额(一般规定每平方米的年税额,大城市为0.50~10.00元;中等城市为0.40~8.00元;小城市为0.30~6.00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为0.20~4.00元)

环境配套

货运站距离:距郑州站南站17公里高铁距离:距郑州站18公里
港口距离:距离安阳内陆口岸150公里机场距离: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45公里
区位介绍:现代工业体系齐全,非公有制经济发达,以电力和电子装备制造业为主,是国家现代化机电研发基地。
公路运输:G107线、G207线、G220线、G310线
铁路运输: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京港高铁、郑西高铁、郑徐高铁、郑渝高铁(京昆高铁)、郑合高铁(京福高铁)
本市住房均价:11789 元/㎡
园区生活配套:医院、学校、超市、便利店、食堂餐厅、银行ATM、菜场、汽车维修、家政服务、快递点、理发店、公交站一应俱全
居住环境:区内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绿化率较高,交通便捷,物业服务周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超市:1.万家乐超市(八千乡人民政府东) 2.丹尼斯(新郑店) 3.阿波罗生活广场 4.香菊超市 5.万佳量贩(炎黄广场店)
商业环境:区内路、水、电、气、通讯、光纤、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备。 区内有地价评估事务所、房地产价格评估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等中介机构。
百货商场:1.丹尼斯·庆都生活广场 2.富士康沃金商业广场 3.万佳时代广场 4.家家欣购物中心 5.富嘉生活广场
酒店商务:1.新郑市国际庄园度假酒店 2.杏花营 3.畅园酒店 4.中意宾馆 5.温馨宾馆(八千乡综治工作中心西)
休闲娱乐:1.双鹤湖中央公园 2.轩辕湖公园 3.苑陵故城遗址公园 4.梅河公园 5.泥河公园
医疗:1.八千中心卫生院 2.和庄镇示范卫生院 3.刘红民卫生室 4.吕槐村卫生所 5.新郑市和庄镇示范卫生院-门诊
教育:1.郑州宇华实验学校 2.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EUCLIDHall 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4.八千乡君赵完全小学 5.新郑市和庄镇中学

发展规划

规划先行 科学布局

  首先,坚持“三规合一”:按照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的理念,新郑市编制了《新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通过省发改委批复。根据新郑港区管理体制调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保护需要等情况,适时对产业集聚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一区两园、南北组团”的发展格局,规划总面积37.91平方公里。根据这一规划,集聚区结合土地规划修编,已经分两次将该区域内近8000亩的基本农田全部调出。其次,坚持“一区一主业”:按照郑州市“一区一主业”的战略布局,结合新港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优势,把郑州市确立的七个主导产业之一的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明确了建设全省最大的现代食品制造业基地的定位。通过资金优先投入、产业优先布局、企业优先整合,将其他区域的食品制造企业有序转移到新港产业集聚区,共整合搬迁同类企业68家,承接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27家。

  项目主导 集群发展

  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突出规模效应。先后有投资7亿元的达利食品、投资5亿元的雏鹰饲料和冷鲜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中烟物流、投资17亿元的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投资9.8亿元的华润雪花啤酒、投资10亿元的河南润弘制药工业园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集聚区共有食品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彰显产业集聚效应。如雏鹰农牧由单一的养殖业向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熟食加工立体多元发展。经过3年多的发展,新郑的食品行业基本涵盖了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和保健食品等30多个种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三是彰显品牌效应。几年来,集聚区招引了白象、达利、雪花、光明、中储粮等名牌企业,同时,培育好想你枣业、雏鹰农牧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正龙食品、润弘制药两家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创“健康情”等河南省著名商标 11个,“白象”、“好想你”、“枣博士”、“加加酱油”获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品牌集聚效应。目前,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方便食品、15%的枣制品、 14%的酱油、30%的小剂量水针剂产于新港产业集聚区,全国六大、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食用油储备加工战略基地布局在新港产业集聚区。

  产区互动 产城融合

  一是基础设施共享。3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建设了“六纵六横”的交通路网框架,建成水厂2座、变电站3座、污水处理管网60多公里、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建设了天然气分输站、垃圾处理场等工程。特别是按照“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规划2平方公里的综合功能服务区,配套建设商业、金融、通信、教育培训、行政审批、中介组织等服务设施,使集聚区既有生产配套功能,又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二是产区社区共建。按照算好“六本账”的思路,把产业集聚区及周边42个行政村整合为8个新型社区,整理出建设用地9115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产权属民、政府招租、企业管理、员工居住”的思路,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房小区,统筹解决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和生活服务问题。如解放北路社区配套建设30万平方米5000套公租房小区,由政府牵线搭桥整体包租给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降低了企业非生产性投入。三是产业就业共促。充分利用境内高校资源,实施免费培训就业技能、免费推荐就业岗位的“双免”工程,3年来累计进行定向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新型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使集聚区及周边乡镇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近就业。

  创新引领 开放带动

  一方面,招商引资带动。把现代食品制造业发展放在招商引资首位,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围绕全国500强、行业50强,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五职”招商、补链招商和委托外地能人及专业协会招商,仅去年就成功引进了华润、达利、金丝猴、红牛、光明乳业等名牌企业。累计招引规模以上主导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8亿元。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驱动。发挥区内高校众多优势,推动校企联合,建设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中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自2009年起,将3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对主导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优先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申请专利累计371件,专利授权8件,在全省县级市中位居前列。

  理顺体制 完善机制

  一是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按照“一人多职、一岗多责,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原则,推行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领导班子套合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服务体制,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工作团队。二是构建综合服务体制。将政府行政审批、管理职能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效整合,建设集聚区综合服务平台,设立招商建设、就业培训、投融资、产业技术、产品检测检验、社会事务六个服务中心,搭建“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探索工作推进机制。围绕服务企业,建立联审联批例会和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全面推行项目审批“路条”机制、服务项目评优评差机制,及时高效解决区内企业手续办理、科技研发、院企对接、环境保障及劳动用工等问题,提升了园区管理服务的有效性、灵活性、及时性。围绕服务群众,依托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网格管理平台,办理就业培训、房屋租赁、居民就业、民生保障等事项,形成了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

  新港:学做鲲鹏飞万里

  翻开一组统计数据:截至 2012年底,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由111.7亿元增加到332.5亿元,增长198%;年固定资产投资由28.5亿元增加到57.8亿元,增长103%;区内企业总数由85家发展到2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46家发展到110家;税收收入由0.66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增长 259%;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139.7亿元,占全部产业比重达42%,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喜人的数字说明,新港产业集聚区正如一只鲲鹏,展翅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辽阔天空中,画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

  2013年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代表郑州市参加观摩。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饲料加工和生猪屠宰、新港产业集聚区综合功能服务区、华润雪花啤酒(河南)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千升啤酒和郑州华南城等项目建设工地,给观摩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将以此次观摩为契机,以会议精神为指引,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开展“百名专家院士新郑行”活动,着力招引“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主导产业项目。二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及科技研发中心,加大交通道路、公共服务、新型社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进一步做好融资及土地挖潜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通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两个航母级投融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人地挂钩和土地整理政策,积极做好16亿元的城投债申报发行工作和中信集团1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努力破解发展瓶颈,不断增强集聚区的承载力,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核心区、三化协调示范区、对外开放先导区、创新创业实验区,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暂无城市介绍
暂无园区企业
金融
人才
法律
财务
物流
咨询/环评/安保
教育
医疗
劳务中介
政府
保险

学校介绍

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大”,是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并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1] 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211工程”、“一省一校”、“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高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自主招生资格。 [2]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84年,定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1992年,河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并入;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5700余亩,包括主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4个校区;有全日制本科生5.5万余人、各类研究生1.5万余人,留学生1800余人;有教职工5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0人、海外院士3人、长江学者7人;设有47个院(系),9个附属医院,113个本科专业;拥有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河南理工大学(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是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为河南省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1-3] 学校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历经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2002年后相继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入选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 [2]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南校区、北校区、西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25亿元;开设22个教学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设有7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教职工3108人,有全日制在校生4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4000多人
河南科技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河科大(HAUST),坐落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属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位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 [1] 学校1952年创建于北京。1956年,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划转至河南省管理。2002年,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 [1] 截至2018年2月,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有国内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图书馆,有开元、西苑、景华和周山4个校区。学校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教和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31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41000余人,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生23600余人。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95人。
河南农业大学(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河南农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别共建,入选2011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河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办学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9月成为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11月成为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 截至2018年4月,学校建有郑州市文化路、龙子湖和许昌新区三个校区。学校下设20个学院,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拥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4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05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57人,博士学位760人。
新乡医学院(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新乡市,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 [1] 、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为河南省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 [2] 学校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英属加拿大人、医学博士罗维灵在卫辉开办的西医诊所,医学教育肇始于1922年惠民医院护士学校。学校经历华北第二医士学校、河南省汲县医士学校、新乡专区医学院等发展阶段,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乡医学院;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1744.58亩(含临床学院),建筑面积129.396万平方米(含临床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69亿元,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212.4万册,电子图书3753.13GB;设有21个教学院(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专业29个,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7个门类;有教职工12327人(含临床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8900多人。
河南大学(Henan University),简称河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 [1] ,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 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 [3]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和“国防生后备军官”选培资格,为UNAI、IAUP、AUAP成员。 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教育家,在袁世凯与河南都督张镇芳支持下,在清代开封国家贡院旧址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大前身),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和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呈三足鼎立的局面。冯玉祥将军将其改建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大批知名教授学者,如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郭绍虞、高亨、蒙文通、罗廷光、嵇文甫、罗章龙、毛礼锐等曾先后在校执教。 截至2018年5月,河南大学校区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有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职工4300多人,其中专职院士1人、兼职院士13人,正副高级职称17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5万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人,留学生500人。

规划先行 科学布局

  首先,坚持“三规合一”:按照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的理念,新郑市编制了《新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通过省发改委批复。根据新郑港区管理体制调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保护需要等情况,适时对产业集聚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一区两园、南北组团”的发展格局,规划总面积37.91平方公里。根据这一规划,集聚区结合土地规划修编,已经分两次将该区域内近8000亩的基本农田全部调出。其次,坚持“一区一主业”:按照郑州市“一区一主业”的战略布局,结合新港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优势,把郑州市确立的七个主导产业之一的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明确了建设全省最大的现代食品制造业基地的定位。通过资金优先投入、产业优先布局、企业优先整合,将其他区域的食品制造企业有序转移到新港产业集聚区,共整合搬迁同类企业68家,承接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27家。

  项目主导 集群发展

  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突出规模效应。先后有投资7亿元的达利食品、投资5亿元的雏鹰饲料和冷鲜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中烟物流、投资17亿元的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投资9.8亿元的华润雪花啤酒、投资10亿元的河南润弘制药工业园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集聚区共有食品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彰显产业集聚效应。如雏鹰农牧由单一的养殖业向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熟食加工立体多元发展。经过3年多的发展,新郑的食品行业基本涵盖了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和保健食品等30多个种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三是彰显品牌效应。几年来,集聚区招引了白象、达利、雪花、光明、中储粮等名牌企业,同时,培育好想你枣业、雏鹰农牧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正龙食品、润弘制药两家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创“健康情”等河南省著名商标 11个,“白象”、“好想你”、“枣博士”、“加加酱油”获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品牌集聚效应。目前,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方便食品、15%的枣制品、 14%的酱油、30%的小剂量水针剂产于新港产业集聚区,全国六大、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食用油储备加工战略基地布局在新港产业集聚区。

  产区互动 产城融合

  一是基础设施共享。3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建设了“六纵六横”的交通路网框架,建成水厂2座、变电站3座、污水处理管网60多公里、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建设了天然气分输站、垃圾处理场等工程。特别是按照“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规划2平方公里的综合功能服务区,配套建设商业、金融、通信、教育培训、行政审批、中介组织等服务设施,使集聚区既有生产配套功能,又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二是产区社区共建。按照算好“六本账”的思路,把产业集聚区及周边42个行政村整合为8个新型社区,整理出建设用地9115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产权属民、政府招租、企业管理、员工居住”的思路,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房小区,统筹解决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和生活服务问题。如解放北路社区配套建设30万平方米5000套公租房小区,由政府牵线搭桥整体包租给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降低了企业非生产性投入。三是产业就业共促。充分利用境内高校资源,实施免费培训就业技能、免费推荐就业岗位的“双免”工程,3年来累计进行定向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新型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使集聚区及周边乡镇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近就业。

  创新引领 开放带动

  一方面,招商引资带动。把现代食品制造业发展放在招商引资首位,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围绕全国500强、行业50强,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五职”招商、补链招商和委托外地能人及专业协会招商,仅去年就成功引进了华润、达利、金丝猴、红牛、光明乳业等名牌企业。累计招引规模以上主导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8亿元。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驱动。发挥区内高校众多优势,推动校企联合,建设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中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自2009年起,将3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对主导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优先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申请专利累计371件,专利授权8件,在全省县级市中位居前列。

  理顺体制 完善机制

  一是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按照“一人多职、一岗多责,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原则,推行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领导班子套合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服务体制,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工作团队。二是构建综合服务体制。将政府行政审批、管理职能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效整合,建设集聚区综合服务平台,设立招商建设、就业培训、投融资、产业技术、产品检测检验、社会事务六个服务中心,搭建“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探索工作推进机制。围绕服务企业,建立联审联批例会和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全面推行项目审批“路条”机制、服务项目评优评差机制,及时高效解决区内企业手续办理、科技研发、院企对接、环境保障及劳动用工等问题,提升了园区管理服务的有效性、灵活性、及时性。围绕服务群众,依托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网格管理平台,办理就业培训、房屋租赁、居民就业、民生保障等事项,形成了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

  新港:学做鲲鹏飞万里

  翻开一组统计数据:截至 2012年底,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由111.7亿元增加到332.5亿元,增长198%;年固定资产投资由28.5亿元增加到57.8亿元,增长103%;区内企业总数由85家发展到2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46家发展到110家;税收收入由0.66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增长 259%;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139.7亿元,占全部产业比重达42%,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喜人的数字说明,新港产业集聚区正如一只鲲鹏,展翅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辽阔天空中,画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

  2013年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代表郑州市参加观摩。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饲料加工和生猪屠宰、新港产业集聚区综合功能服务区、华润雪花啤酒(河南)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千升啤酒和郑州华南城等项目建设工地,给观摩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将以此次观摩为契机,以会议精神为指引,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开展“百名专家院士新郑行”活动,着力招引“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主导产业项目。二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及科技研发中心,加大交通道路、公共服务、新型社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进一步做好融资及土地挖潜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通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两个航母级投融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人地挂钩和土地整理政策,积极做好16亿元的城投债申报发行工作和中信集团1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努力破解发展瓶颈,不断增强集聚区的承载力,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核心区、三化协调示范区、对外开放先导区、创新创业实验区,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评论

全部评论

  • 园区回复
暂无评论
还可以输入150个字
感谢您的留言

3s后自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