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to Reach Chinese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Business Park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首页 园区库首页 园区库列表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国家级
园区面积:153 平方公里
园区电话:0411-84821139
邮政编码: 116032
主导产业: 数字创新,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文化艺术,生命科学,其他,生物科技
投资要素
上下游配套
基本信息
政策优势
产业分布
第三方服务
点评
  • 投资成本
  • 园区介绍
  • 园区新闻
  • 园区地图

投资成本

土地挂牌价格:25.0万元/亩起
(以实际政策为准)
投资强度:300万元/亩起
环保要求:税收要求:30万元/亩起
厂房出租价格区间:15 ~ 25 元/月•㎡厂房出售价格区间:2000 ~ 3000 元/㎡
写字楼出租价格区间:50 ~ 70 元/月•㎡写字楼出售价格区间:6000 ~ 9000 元/㎡

园区介绍

大连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目前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1.6公里,森林覆盖率70%。下辖凌水、龙王塘、七贤岭三个街道,常住人口30.68万人,知识型从业人才17.4万余人。区内有高校科研院所9家。

高新区成立30年来,先后获评“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全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等荣誉。2020年,又获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在科技部发布的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绩效评价结果中,大连高新区位居第18名,较2019年上升1位,居东北地区首位;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大连高新区在全国388家高新区、经开区中位列第36位,居东北地区首位。2021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公布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0年度评估结果,大连高新区获评全国6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通报表扬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之一。2021年 8月11日,“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由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100个国家级园区,其中高新区位列第38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指导。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深刻指出“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开始”。2015年9月9日、2017年6月28日、2019年7月1日,李克强总理三次视察大连高新区,充分肯定高新区“双创”工作“集众智、成大事、促振兴”的做法。

高新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91年至1997年,为初创期:相继开发建设了星海高技术市场、七贤岭产业化基地、由家村产业化基地、黄河路科技城,初步培育和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至2012年,为特色产业集中发展期:确定了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跃上千亿级台阶,实现了从小到大、从综合到特色的转变。2013年至今,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期。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为标志,大力实施“IT+”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科技金融、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等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劳动力成本推动向价值驱动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

2016年4月获批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连片区核心区,标志着大连高新区发展迈入了新征程。近年来,高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又新”重要指示,坚持“重整行装再出发”,聚焦科技创新这个主责主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2020年,面对防控疫情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勇担使命、共克时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市。2021年上半年,高新区是全市区市县唯一一个主要经济指标全部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域。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区。与中科院共建的英歌石科学城,将打造能够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大连医科大学共建的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落地运营;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龙头构建了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现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74家,其中国家级1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离岸创新中心6家。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50%;技术合同认定占全市5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40%,均位居全市第一。

二是坚持转型升级,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依托自身的软件信息技术优势,致力发展洁净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文化创意“1+6”特色产业,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生命科学和海洋科技八大产业链条。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67家,占全市40%;雏鹰企业399家,占全市60%;瞪羚企业41家,占全市45%;种子和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占全市100%。现有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四板挂牌企业114家,上市后备企业30家。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全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三是坚持梯次培育,成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建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级企业孵化链条,累计建设众创空间48家,其中15家获国家科技部备案,占全市51%;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器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三级孵化链条累计为高新区输送各类企业3000余家,70余家企业在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百余项。我区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18年被国务院列入“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推荐激励名单;2019年在全国120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位列第三名。

四是坚持开放视野,成为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纳区。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总数达137家。深化沪连对口合作,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大连分中心、沪连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合作项目。连续22年举办“中国海创周”,共吸引3.7万余名海外留学人员参加,有3500余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7000余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4900余家,其中在我区创办企业497家。

五是坚持深化改革,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行区。2020年进行了园区历史上最彻底的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和国资国企改革,政、事、企机构设置全面聚焦主责主业,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全员KPI考核,实现了机构大幅精简、职能更加聚焦、队伍更加优化、士气更加振奋。持续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以智慧化手段落实“不找人、不见面”,“5G全覆盖+智慧化政务服务”强力提升工作质效,“企业开办大礼包”、“民呼我应”联应联办机制、“五个一双主动”政策兑现服务机制等创新举措获得广泛点赞。全区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率100%,“一网通办”主要指标均列全市前3位,初步实现了“有事不用求人、小事不用远走、急事不用久等、难事不出园区”。

园区地图

搜索当地供应商
按产业查找

园区信息

园区面积:153 平方公里园区电话:0411-84821139
园区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G201(黄浦路)
主导产业:数字创新,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文化艺术,生命科学,其他,生物科技

经营成本

水价:3.52 元/m³商业用电:0.858 元/度
大工业用电:0.5456 元/度工业电价(高峰):1.287 元/度
工业电价(低谷):0.429 元/度工业电价(平时):0.858 元/度
天然气:6.4 元/m³ (按季度调整)污水处理:0.9 元/吨
最低工资标准:1810 元/月普通工人:2800 元/月
土地使用税:应纳城镇土地使用税额=应税土地的实际占用面积×适用单位税额(一般规定每平方米的年税额,大城市为0.50~10.00元;中等城市为0.40~8.00元;小城市为0.30~6.00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为0.20~4.00元)

环境配套

货运站距离:距离中铁快运(大连站营业部)20公里,距离韩刚货运站40公里高铁距离:距离大连站20公里,距离大连北站30公里
港口距离:距离大连港25公里机场距离:距离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16公里
区位介绍:高新区位于大连市区西南部,占地153平方公里,下辖凌水、龙王塘、七贤岭3个街道,海岸线长41.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依山傍海、草木葱茏,生态良好,交通便利。人口30.68万人。它是大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科技兴市的示范区,是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公路运输:中国大陆开工建设的第一条高标准高速公路——沈大高速纵贯辽东半岛,把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大城市紧密相连。丹大高速经庄河直通丹东。东北沿边大通道“鹤大线”(201国道到鹤岗)和纵贯大通道“黑大线”(202国道到黑河)都以大连(旅顺)为起点。大连市区有5个主要长途汽车站。
铁路运输:哈大高铁、沈大铁路
本市住房均价:17872.0 元/㎡
园区生活配套:医院、学校、超市、便利店、食堂、图书馆、网吧、银行ATM、菜场、健身房、汽车维修、宠物店、家政服务、快递点
居住环境:1.亿达软景E居 2. 翰林观海 3.山海一家 4.弘基书香园(三期) 5.东方圣荷西
超市:1.华润万家(高新区万达店) 2.新隆嘉超时(聚贤路店)
商业环境:1.大通证券
百货商场:1.万达广场(高新店) 2.锦辉购物广场(奥莱店) 3.MINI街区商场
酒店商务:1.大连高新园区亚朵酒店 2.大连和怡阳光酒店 3.希岸酒店(大连软件园理工大学店) 4.大连御府国际酒店 5.骏怡连锁酒店(大连高新园区万达广场店) 6.如家精选酒店(大连高新园区万达广场店)
休闲娱乐:1.万达影城(万达广场大连高新店) 2.奥斯卡国际影城(锦辉购物广场奥莱店) 3.大连中影华臣影城(锦辉商城书香园店)
医疗:1.春柳中心医院 2.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凌水医院 4.龙王塘医院 5.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教育:1.大连医科大学 2.大连外国语大学 3.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凌水小学 4.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 5.大连高新区第一中学 6.大连市沙河口区群英小学 7.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8.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9.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东方圣克拉校区) 10.大连市第十七中学 11.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

发展规划

大连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目前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1.6公里,森林覆盖率70%。下辖凌水、龙王塘、七贤岭三个街道,常住人口30.68万人,知识型从业人才17.4万余人。区内有高校科研院所9家。

高新区成立30年来,先后获评“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全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等荣誉。2020年,又获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在科技部发布的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绩效评价结果中,大连高新区位居第18名,较2019年上升1位,居东北地区首位;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大连高新区在全国388家高新区、经开区中位列第36位,居东北地区首位。2021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公布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0年度评估结果,大连高新区获评全国6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通报表扬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之一。2021年 8月11日,“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由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100个国家级园区,其中高新区位列第38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指导。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深刻指出“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开始”。2015年9月9日、2017年6月28日、2019年7月1日,李克强总理三次视察大连高新区,充分肯定高新区“双创”工作“集众智、成大事、促振兴”的做法。

高新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91年至1997年,为初创期:相继开发建设了星海高技术市场、七贤岭产业化基地、由家村产业化基地、黄河路科技城,初步培育和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至2012年,为特色产业集中发展期:确定了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跃上千亿级台阶,实现了从小到大、从综合到特色的转变。2013年至今,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期。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为标志,大力实施“IT+”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科技金融、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等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劳动力成本推动向价值驱动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

2016年4月获批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连片区核心区,标志着大连高新区发展迈入了新征程。近年来,高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又新”重要指示,坚持“重整行装再出发”,聚焦科技创新这个主责主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2020年,面对防控疫情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勇担使命、共克时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市。2021年上半年,高新区是全市区市县唯一一个主要经济指标全部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域。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区。与中科院共建的英歌石科学城,将打造能够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大连医科大学共建的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落地运营;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龙头构建了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现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74家,其中国家级1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离岸创新中心6家。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50%;技术合同认定占全市5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40%,均位居全市第一。

二是坚持转型升级,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依托自身的软件信息技术优势,致力发展洁净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文化创意“1+6”特色产业,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生命科学和海洋科技八大产业链条。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67家,占全市40%;雏鹰企业399家,占全市60%;瞪羚企业41家,占全市45%;种子和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占全市100%。现有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四板挂牌企业114家,上市后备企业30家。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全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三是坚持梯次培育,成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建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级企业孵化链条,累计建设众创空间48家,其中15家获国家科技部备案,占全市51%;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器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三级孵化链条累计为高新区输送各类企业3000余家,70余家企业在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百余项。我区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18年被国务院列入“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推荐激励名单;2019年在全国120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位列第三名。

四是坚持开放视野,成为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纳区。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总数达137家。深化沪连对口合作,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大连分中心、沪连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合作项目。连续22年举办“中国海创周”,共吸引3.7万余名海外留学人员参加,有3500余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7000余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4900余家,其中在我区创办企业497家。

五是坚持深化改革,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行区。2020年进行了园区历史上最彻底的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和国资国企改革,政、事、企机构设置全面聚焦主责主业,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全员KPI考核,实现了机构大幅精简、职能更加聚焦、队伍更加优化、士气更加振奋。持续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以智慧化手段落实“不找人、不见面”,“5G全覆盖+智慧化政务服务”强力提升工作质效,“企业开办大礼包”、“民呼我应”联应联办机制、“五个一双主动”政策兑现服务机制等创新举措获得广泛点赞。全区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率100%,“一网通办”主要指标均列全市前3位,初步实现了“有事不用求人、小事不用远走、急事不用久等、难事不出园区”。

政策分布
暂无产业分布数据
暂无城市介绍
暂无园区企业
金融
人才
法律
财务
物流
咨询/环评/安保
教育
医疗
劳务中介
政府
保险

学校介绍

大连海事大学(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简称海大,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大连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素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悠久,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1953年,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78年被中共中央列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至2016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136.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7.7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10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2艘远洋教学实习船。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0000余人。并校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9万余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2]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大连医科大学)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关东医学院并入大连大学,更名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消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医学院独立。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学校在大连医学院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文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截止到2014年4月学校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100余人,本专科生9300余人,教职工及医护人员7500余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导师近1100人;设有23个普通本科专业,学校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

大连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目前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1.6公里,森林覆盖率70%。下辖凌水、龙王塘、七贤岭三个街道,常住人口30.68万人,知识型从业人才17.4万余人。区内有高校科研院所9家。

高新区成立30年来,先后获评“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全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等荣誉。2020年,又获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在科技部发布的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绩效评价结果中,大连高新区位居第18名,较2019年上升1位,居东北地区首位;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大连高新区在全国388家高新区、经开区中位列第36位,居东北地区首位。2021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公布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0年度评估结果,大连高新区获评全国6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通报表扬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之一。2021年 8月11日,“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由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100个国家级园区,其中高新区位列第38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指导。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深刻指出“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开始”。2015年9月9日、2017年6月28日、2019年7月1日,李克强总理三次视察大连高新区,充分肯定高新区“双创”工作“集众智、成大事、促振兴”的做法。

高新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91年至1997年,为初创期:相继开发建设了星海高技术市场、七贤岭产业化基地、由家村产业化基地、黄河路科技城,初步培育和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至2012年,为特色产业集中发展期:确定了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跃上千亿级台阶,实现了从小到大、从综合到特色的转变。2013年至今,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期。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为标志,大力实施“IT+”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科技金融、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等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劳动力成本推动向价值驱动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

2016年4月获批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连片区核心区,标志着大连高新区发展迈入了新征程。近年来,高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又新”重要指示,坚持“重整行装再出发”,聚焦科技创新这个主责主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2020年,面对防控疫情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勇担使命、共克时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市。2021年上半年,高新区是全市区市县唯一一个主要经济指标全部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域。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区。与中科院共建的英歌石科学城,将打造能够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大连医科大学共建的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落地运营;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龙头构建了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现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74家,其中国家级1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离岸创新中心6家。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50%;技术合同认定占全市5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40%,均位居全市第一。

二是坚持转型升级,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依托自身的软件信息技术优势,致力发展洁净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文化创意“1+6”特色产业,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生命科学和海洋科技八大产业链条。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67家,占全市40%;雏鹰企业399家,占全市60%;瞪羚企业41家,占全市45%;种子和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占全市100%。现有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四板挂牌企业114家,上市后备企业30家。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全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三是坚持梯次培育,成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建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级企业孵化链条,累计建设众创空间48家,其中15家获国家科技部备案,占全市51%;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器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三级孵化链条累计为高新区输送各类企业3000余家,70余家企业在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百余项。我区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18年被国务院列入“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推荐激励名单;2019年在全国120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位列第三名。

四是坚持开放视野,成为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纳区。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总数达137家。深化沪连对口合作,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大连分中心、沪连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合作项目。连续22年举办“中国海创周”,共吸引3.7万余名海外留学人员参加,有3500余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7000余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4900余家,其中在我区创办企业497家。

五是坚持深化改革,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行区。2020年进行了园区历史上最彻底的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和国资国企改革,政、事、企机构设置全面聚焦主责主业,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全员KPI考核,实现了机构大幅精简、职能更加聚焦、队伍更加优化、士气更加振奋。持续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以智慧化手段落实“不找人、不见面”,“5G全覆盖+智慧化政务服务”强力提升工作质效,“企业开办大礼包”、“民呼我应”联应联办机制、“五个一双主动”政策兑现服务机制等创新举措获得广泛点赞。全区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率100%,“一网通办”主要指标均列全市前3位,初步实现了“有事不用求人、小事不用远走、急事不用久等、难事不出园区”。

评论

全部评论

  • 园区回复
暂无评论
还可以输入150个字
感谢您的留言

3s后自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