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to Reach Chinese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Business Park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县域工业的奋进十年

2022-10-25 浏览次数:58次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县域是中国工业梯度转移的终端,是制造业基础环节以及原料供应的主要集聚地,是工业基础环节的承载空间主体。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县域强,工业已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县域工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工业量级显著提升,工业主体蓬勃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势能持续累积,园区能级层次提升,集群发展成效突出,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县域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成就一:工业量级显著提升,头部县域工业体量超越部分省会城市,涌现出多个特色产业“冠军县”。

以2021年43个千亿县为例,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7.1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近10万亿元。2021年,素有“中国第一县”之称的昆山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跨上万亿台阶,达10284.5亿元,高于太原(4576亿元)、昆明(5001亿元)等省会城市;江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62.3亿元,高于石家庄(5083.8亿元)、贵阳(2465.5亿元)等省会城市。同时,县域工业体系日渐完善,历经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冠军县”,全球一半的眼镜片在“中国眼镜之都”丹阳市制造;全球每三双袜子至少有一双来自“中国袜业之都”诸暨市;“中国鞋都”晋江市拥有安踏、361度、特步等知名企业,其运动鞋、旅游鞋约占中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中国起重机械名城”长垣市的起重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县的椅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3、占全国椅业出口量的1/2;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长葛市的建筑卫生陶瓷年产量约占全国的25%。

成就二:工业主体蓬勃发展,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保持高位,孕育出一批上市企业、总部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随着撤县设市改区,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19.3万个调减至2020年19.1万个,但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连续十年超过47.0%,2021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为47.1%。县域工业领域A股上市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07家增加至2021年的687家,占A股工业领域上市企业总数的比重由2012年19.7%上升至2021年21.1%,2021年累计注册资本、总资产、营业总收入分别达0.6万亿元、6.2万亿元、4.5万亿元,占县域A股上市企业注册资本、总资产、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81.0%、72.1%、77.5%,占A股工业领域上市企业注册总资本、总资产、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16.4%、13.3%、13.6%。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81家企业总部分布于16个省(自治区)所辖县域,其中,63家企业属于制造领域,占比超过四分之三。截至2021年,工信部公布的前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拥有“单项冠军产品”的企业中注册在县域的企业超过200家,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总数的四成以上。

成就三: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化,产业向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一方面,县域传统工业加速转型,“两化”深度融合,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县域拥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所属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所属企业近900家,约占全国相关领域企业总数的1/4,相关企业分布于28个省(区、市)所辖的超400个县(市、旗);中国现有的37家“灯塔工厂”有3家位于昆山市、太仓市、胶州市三地,其智能制造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钢铁、建材、石化、纺织等重点领域及园区广泛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有7.7%的绿色园区、27.1%的绿色供应链企业和35.8%的绿色工厂位于县域。另一方面,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向中高端化迈进。工信部公布的前10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有103个基地分布于21个省(区)所辖的98个县(市),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的比重超过20.0%,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其中,超半数示范基地在2021年发展质量评价中被评为四星级及以上(评价结果以一星—五星体现,星级越高表示发展质量越好);同时,多县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成就四:创新势能持续累积,创新载体日益厚实,多个县(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试点县。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百强县2021年平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6个百分点。以“千亿县”为例,截至2021年,43个“千亿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000家、存续发明授权专利数近17.4万件,平均每个县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平均存续发明授权专利数达4000件。截至2021年,县域累计培育出13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占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的1/3,全国近1/3、约600个县(市、旗)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慈溪(29家)、余姚(18家)、胶州(16家)等23个头部县(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超8家,领跑全国县域。县域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近260个,约占国家级众创空间总数的9.0%,分布在26个省(市、区)、170余个县(市、旗)。昆山市、金堂县、安吉县等52个县(市)于201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先后共计有130余个县(市、旗)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示范县。

成就五:园区能级层级提升,一批高能级、高水平产业载体落地县域,成为引领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

当前,园区已成为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县域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县域积极对标国家及省级园区标准,创新实施“大园带小园”“园区+基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等建设运营模式,不断推动园区提档升级。目前,浙江、江苏、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所辖县域创建的省级经开区、高新区数量合计均超过30个;大冶、库车、大理、招远、慈溪、宜兴等近50个县(市、旗)成功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石河子、楚雄、延吉、丰城、中方、闽侯等近20个县(市)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且常熟、昆山等地同时创建有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县域拥有的国家级经开发、高新区数量占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总数的比重分别约为1/5、1/10;园区已成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县域主导产业的主要承载地。

成就六:集群发展成效突出,多地培育出国家级及省级产业集群,带动县域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2012年以来,县域工业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一方面,多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被评为国家级产业集群,如昆山小核酸创新型产业集群、宜兴水环境产业集群、天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常熟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阜阳界首高新区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仙桃高新区非织造布产业集群、石河子新材料产业集群等多个产业集群先后被科技部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浙江省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的县域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多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所在省份的重点培育对象,2018年,河北省评选的第二批智慧集群建设试点产业集群均在县域,且河北省中小企业示范产业集群中县域在11个产业集群中占据9席;浙江省2021年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名单中,县域产业集群在28个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中占据15席;湖南省第一批1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核心承载园区位于县域的集群占据7席。

二、中国县域工业发展成功经验

县域工业十年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究其发展经验,主要来源于以下五大方面:一是中央及地方高度重视县域工业发展,持续优化县域工业发展政策环境;二是县域创新推出“亩均论英雄”等改革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工业产业提质增效;三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四是推动园区提档升级,以园区为核心载体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五是县域主动深入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寻求与区域协同共振共进。

经验一:中央及地方高度重视县域工业发展,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厚植县域工业发展沃土。

从中央层面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城镇化地区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产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地方层面看,部分省(区)结合本省(区)县域工业发展实际,出台政策支持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如201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推进圈层融合和跨区合作,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整合工业发展资金,适当新增投入,积极扶持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培育百亿企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和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将平原县建设成为中心城市重要的配套制造业功能区”;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提升县域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印发,围绕完善园区规划编制与管理、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202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招商引资能力、优化产业生态等主要任务促进县域工业等产业提质升级。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地方县域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经验二:“亩均论英雄”、优化营商环境等改革创新举措相继实施,极大提升县域工业发展质效。

自2013年浙江海宁市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在试点拓面的基础上,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8年出台《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全省工业、服务业进行综合评估,各市、县(市、区)年度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分配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给予差别化的政策支持。“十三五”以来,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先后学习浙江省“亩均论英雄”的有关做法,制定推出适合本省的“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助力地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如山东省借鉴浙江省“亩均论英雄”相关做法,于2019年在嘉祥县、龙口市、薛城区等18个县(市、区)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试点,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要素优化配置机制、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机制,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力推动了县域工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此外,以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依据,多个县域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进行营商环境改革,如昆山市通过深化“1330”改革、深化重点要素服务、深化法治监管保障等举措,深入推进“昆如意”营商环境建设,以提升企业感受度;太仓市立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实行“标准地+双信地”配置模式,使土地要素配置更好地契合产业链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义乌市通过整合运用“科创贷”和创新券政策、设立科技支行等举措,不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县域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县域市场主体的活力,为县域工业企业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

经验三:全方位推进县域工业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技术等深度融合,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县域工业多以原材料工业和初级工业品制造为主,为加快提升工业生产水平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县域采取以下举措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迈进:一是推进县域工业企业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大对链上协同创新的扶持力度,在传统制造领域重点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鼓励链主企业率先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县域工业企业借助数字技术对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和重组升级。二是充分挖掘县域工业数据资源潜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专业化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发展搭建工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以数字技术为支点,快速响应日渐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市场需求。三是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依托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平台设计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和绿色园区;鼓励县域园区发展工业共生模式,支持传统制造业与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相关新兴产业跨界整合,以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助推产业变革。

经验四:强平台、优空间,推动园区提档升级,打造小微企业园,以园区为核心载体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

对标高能级园区建设标准,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强化园区生产性服务设施及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三生融合”的高品质产业园区。匹配园区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及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跨区域建设“科创飞地”引流高端创新资源,通过持续强化园区创新链建设赋能产业链发展。优化园区土地资源配置,实行园区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工业企业“零增地”技改,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整治,深化亩均效益评价。采取政府主导开发、龙头企业开发、企业联建、村集体联合开发等模式进行小微企业园建设,打造与大中型园区互补的产业载体,典型地区如浙江省,其所辖县域拥有的小微企业园数量约占全省小微企业园总数的一半。以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为导向,全力推进企业退城入园,同时,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招大引强、承接周边城市产业外溢等不断延展主导产业链条,培育孵化关联产业,不断推动县域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中上游环节突围,培育更多链主企业,通过精细化配置工业发展核心资源,不断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经验五:主动深入融入“群、圈、带、城”一体化建设,做大“朋友圈”,共谋发展路径,共建创新载体,共享资源红利。

立足自身禀赋和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结合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区域大中城市布局,县域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服务区域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寻求差异化、协同化发展。通过畅通与各大中城市、周边县域的产业圈、创新圈、生态圈、生活圈等,加强与区域各类城市规划衔接、设施配套、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形成产业共兴、平台共建、交通互通、空间协同、人才联动、要素流动的全方位合作体系。通过推动生产要素、组织功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等级与区域其他各类城市、县域优化配置,提升自身在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核心竞争及品牌引领能力,借力区域大中城市在国际化发展、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的优势,推动自身工业向更高能级发展。典型县域如昆山市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接上海,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于2018年制定出台《对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围绕率先形成无缝对接的规划战略制度、率先形成协同融合的创新产业集群等目标,实施规划战略一体协进计划、科创资源对口对接计划、产业要素协同融合计划等任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中也提出“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虹桥—昆山—相城深度合作,强化功能协同,积极发展面向国际的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通过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昆山市在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如在协同创新方面,昆山市获批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苏州),并在全国首创了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能够实现昆山和上海财政奖补资金通用通兑、专家技术资源无缝对接,进一步降低了昆山企业的研发投入创新成本。

高质量发展征程风正劲,奋楫笃行续写辉煌篇章。十年来,中国县域工业在把握机遇中笃定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开拓奋进,辉煌成就来之殊为不易。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深入调整,复苏动力不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县域工业发展仍将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站在新十年起点上,我们坚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笃定高质量发展信念,踔厉奋发,县域工业将加速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转变,加速向更高端化、更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转变,谱写发展新篇章。

(本文作者: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