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to Reach Chinese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Business Park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把助餐、照护、就医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2022-10-25 浏览次数:78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养老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9073”的养老格局,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依托居家社区养老。据央视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要大力加强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服务的供给,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打造1000个全国示范性的老年友好社区,在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和娱乐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支持,而且要全面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的项目,让老年人真正得到实惠。

满足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

2022年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2021、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22亿元支持84个地区开展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动各地探索形成“家庭养老床位”,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探访关爱,互助养老等满足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

民以食为天,一顿饭菜可以为老年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2019年7月,福建省民政厅在全省启动第一批20个长者食堂试点建设。截至2022年1月,福建省已建成长者食堂(助餐点)822个,全省有31个市(区、县)实现长者食堂乡镇(街道)级全覆盖。

“白天孩子在外工作,我和老伴也对做饭没心思。现在下楼吃个饭很方便,三菜一汤只要10块钱。社区建的食堂我们也放心,干净卫生,饭菜可口。”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屏山社区的林老先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通过建立健全“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乡贤捐一点”的可持续运营机制,九成以上的长者食堂收费在10元及以下。福建省还将按照自2022年起每年建设300个长者食堂,到2025年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的目标,逐步织密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为把优质的养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民政部指导推动各地在区县层面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床位308万张,分别占到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和床位数的88.9%、38%。

江苏省南京市则把脚步更往前迈进,积极探索“家庭养老床位”这一新兴路径。据民政部原副部长高晓兵介绍,“家庭养老床位”是指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对家有失能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

2017年,南京开始试点“家庭养老床位”。4年来,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701张;2022年还将开设“家庭养老床位”3050张,向7009户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高晓兵认为,这一探索使养老服务的供需两方均可受益。就老年人来说,既节省了机构养老的床位费,同时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得到专业化的服务。对养老服务的供应方来说,则节省了机构养老的土地建设费用。

打造健康老龄化

老龄健康也是老年服务保障瞄准的重点。王海东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如何让老年人就近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施红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应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作为扎根基层的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老年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够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负责老年人健康档案的建立、慢病管理、康复营养等工作。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可考虑适度转型,根据区域内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实际需求,设置和增加提供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床位。

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则更多需要负责急危重症的治疗。除此之外,既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定期出诊等方式为基层机构提供支撑,亦可以科学、系统地培养居家医养结合应用型人才。双方应当加强深度融合,一方面建立完善医疗、康复、护理的双向转诊机制,另一方面也要使医疗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率最大化。

医养结合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事实上,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的需求不尽相同。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应坚持“低龄老人以养带医、高龄老人以医带养”原则,打造连续性和整合型医康养护服务供给体系。

具体而言,针对身体状况良好、失能失智占比不高的低龄老人,选择以养带医模式,以社区为中心,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以家庭医生为纽带、健康档案为基础,全科和专科急慢分治,建立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衔接的服务供给体系,主要满足低龄老人在社区养老生活服务、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突发的住院治疗服务需求。

针对老年疾病多、失能失智占比高的高龄老人,选择以医带养模式,以机构养老为主、社区居家养老为辅,家庭照料、机构照护和医疗护理资源充分配置,建立专业协作的整合性医护供给体系,主要满足高龄老人在健康管理、急诊救治、医疗康复、失能失智长期照护、临终安宁服务等方面的医康护养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超过4000万,2050年将达到1亿人左右。如何避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亟需未雨绸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强中长期照护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强化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撑作用。

针对前者,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专项提出,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救助和照护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以护理失能老年人为主的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鼓励志愿服务人员为照护居家失能老年人的家属提供喘息服务。

针对后者,我国于2016年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目前试点城市扩容至49个,覆盖近1.5亿人。

2022年8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发布《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要力争“十四五”期间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