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to Reach Chinese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Business Park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专访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推进健康老龄化,亟需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2022-09-16 浏览次数:40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医疗卫生事业面临重大挑战。

8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发布《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指出,我国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带病生存期,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老年人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2015年3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医院设置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该中心在推动健康老龄化、老年人健康教育和促进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近日,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王建业表示,慢性病防治是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准的重要抓手,当务之急是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预计将逐渐增长。为此需要加强中长期照护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强化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撑作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 受访者供图

当务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21世纪》:十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74.8岁增长到78.2岁,实现历史性的跃升。但也同时看到,我国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带病生存期,并且慢性病已成为老年人最主要的疾病负担。如何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准?

王建业:的确,我国的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与人均寿命间存在一定差距。促进健康老龄化,关键在于认识老年人的患病特点。第一,我国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是以传染病为主,如今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第二,老年人往往是多病共存。第三,老年人罹患的许多疾病与衰老有关,这就意味着这些疾病只能控制而不能治愈。

2019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部署了15项专项行动,其中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是重要一环。在我看来,当务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罹患慢病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样,控制慢病也不在一朝一夕,而要久久为功,从小事做起。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果老年人能做到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就能有效控制风险。

目前,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较为薄弱,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各司其职,共同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在家庭层面,家庭成员应主动了解维护老年人健康的知识技能,督促老年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早发现潜在的异常状况,安排及时就医。

社会层面,应当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和关爱老年人,依托社区这个重要枢纽做实家庭医生签约、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定期体检等项目。

政府层面,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六大环节,这是一个完整的服务链。

鉴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老龄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这是成本最低且收效最高的手段。

《21世纪》:与其他专科相比,老年医学科的特点有哪些?当前我国老年医学发展的现状如何?下一步应如何加强老年医学建设?

王建业:针对老年人的患病特点,老年医学科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实行多病共治的模式,而非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诊疗。通过对入院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多学科共同协作,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它强调的是“全人全程”,即诊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明显加快的老龄化进程对我国老年医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增加5700万人,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21亿人。面对广大需求,目前的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人才队伍力量还有待加强。

不过老年医学发展的前景相当可期。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同时部署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优抚医院建设。

学科建设方面,全科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获得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也专门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老年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

人才培养方面,在2021年,老年医学人才首次被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卫生健康紧缺人才培训项目,首期全国培训超过3000人。《“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培训老年医学科医师不低于2万人,培训老年护理专业护士不低于1万人。

进一步发展医养结合

《21世纪》:医养结合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如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王建业:身体状况、经济条件不同的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未步入高龄阶段、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更多需要健康管理、慢病管理,这在居家社区维度可以得到满足;一旦老人年岁增长,甚至陷入失能失智状态,可能就需要机构提供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当前,我国的低龄老年人群体规模大,加之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决定了居家养老是主流的养老模式。这也要求我们把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依然要强调社区的辅助功能。

生活起居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老年人食堂、上门家政服务等方式,在子女日常外出之时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支撑。针对健康管理,就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通力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肩负起辖区内居民健康管理的责任,并主动把职能延伸至家庭,让老年人就近能够得到体检、慢性病取药、预防保健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型公立医院要为其提供技术支撑与依托,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及健康教育技能,安排专家定期在社区出诊,同时建立起医疗、康复、护理的双向转诊机制。

机构养老方面,主要有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二者开展签约服务这三种模式。

医疗机构办养老,重庆早有实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08年便成立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且在近年来通过托管县区医院的方式提升医疗床位在养老端的利用效率。国家层面,也在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或利用现有床位开展养老服务。

养老机构办医疗,一个典型案例是山东省烟台市。在山东省级重点“医养结合”项目烟台美航康悦城内,坐落有三甲医院鲁东医院。

二者开展签约服务,是指养老机构可与就近的医疗机构签订有偿协议,由医疗机构开辟绿色通道,或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医务室,为老人提供直接化、便利化的医疗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模式更多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只有形式灵活的医养结合服务才能更好地应对老龄化进程。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预计将逐渐增长。当下需要未雨绸缪,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中长期照护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介于家政保姆与专业护士之间的一项职业,目前仍然有较大缺口;二是强化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撑作用。自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来,目前试点城市达到49个,覆盖近1.5亿人。要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切实减轻家庭、社会照料失能老人的负担。